仲夏时节,重庆市城口县高燕镇田间地头,农技干部曾天号正蹲点指导农户管护中药材。“现在干部来得勤,有问题当场解决,种黄连心里更有底了。”村民谢正学望着长势喜人的药材感慨道。今年以来,城口县以深化作风建设为抓手,推动干部下沉一线解民忧、促发展,用实干实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学思践悟强根基:让“清廉基因 详情
刘顺在打包平菇。 本报讯(吴梦玲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程礼攀 文/图)近日,记者走进米易县得石镇黑谷田村的智能立体栽培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排列的立体钢架,一万多个菌包在智能系统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雪白的平菇顶着晶莹的水珠,从菌袋中探出饱满的“小脑袋”,工人们穿梭其间,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详情
本报讯 原本不起眼的连翘,经培育跃升为“全国第一县”大品牌;传统香菇种植产业通过技术升级、延链扩链,年产量占全国1/30、全省1/10……近年来,卢氏县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将乡村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全力发展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筑牢产业根基。 示范引领,推动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卢 详情
牛尚海正在查看鱼池温度。 ■记者走基层 本报记者 王超 文/图 仲夏时节,行走在海勃湾区田间地头,处处可见产业兴旺的生动景象。今年以来,海勃湾区立足资源禀赋,紧扣产业发展“牛鼻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生态循环为抓手,探索出一条特色种植养殖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让特色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 详情
谢孔庸是井研县马踏镇七盘山村人。从普通农民到村民组长,从村民组长到马踏镇人大代表,他的身份在改变,但一心为民的情怀始终如一。 因为踏实肯干、乐于助人,2017年,谢孔庸当选为七盘山村六组组长。凭借敢闯敢拼的劲头和过硬的技术,他带领群众脱贫增收、发家致富,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致富带头人。2021 年 详情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依然存在法治建设不完善、文明意识薄弱、产业结构需向可持续发展转型、人才队伍短缺等问题,应在充分理解乡村振兴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内在关系的基础上,从强化农村生态文明法治保障、增强农村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实现绿色转型 详情
●本报实习记者 若谷 坐落于黄河之滨、沙梁之下的托克托县郝家窑村,是河口旅游度假区综合服务中心一颗璀璨的明珠,素有黄河“一溜湾”的美誉。全村总面积9.87平方公里,人口1080人,坐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与优越的交通区位。近日,这座以“村容美、治理美、产业美、人文美、生活美”闻名的和美乡村,荣膺“ 详情
从“靠山吃山”的粗放式矿山开采,到“绿山生金”的生态化产业转型,通山县洪港镇郭源村用短短三年时间,在党建引领下走出了一条从“石头经济”迈向“绿色经济”的涅槃之路。 郭源村曾是远近闻名的文化石产业聚集地,石材经济让村民腰包鼓了,却也让青山“伤痕累累”。2019年,全县开展矿山整治行动,全村70多家 详情
秋木村硒妃茶厂游步道。 秋木村村组道路硬化现场。 通讯员 向小青 龚彬冰 地处恩施市东陲的沙地乡秋木村,以19.2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勾勒出高山、二高山、低山三级阶梯的独特地貌。这片富硒沃土滋养着5716亩耕地,1287户4159名村民在此安居乐业,其中移民群体达102户289人。依托青龙观 详情
宜州讯 近年来,宜州区以科技为引擎、生态为基底,推动猪、牛、羊等禽畜养殖产业智能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创新驱动,提升养殖产业质效。同德乡碧木牲畜养殖场引入自动喂料、自动饮水、环境监控、刮粪机等智能化设备,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养殖效率。目前,该养殖场生猪成活率稳定在97% 详情
李佳玉 乡风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营造和谐的乡村氛围、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培育乡村文明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强化基层组织引领乡风文明、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传承与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探寻乡风文明建设新路径,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提供动力。 详情
记者 毛瑜琼 文/摄 通讯员 徐振皓 在生机盎然的六月,衢州广袤田野上处处洋溢着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然而,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关键瓶颈。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建设银行衢州分行以国家战略为指引,精准地将金融活水引入田间地头,奏响了一曲曲金融助农的动人乐章,用实际行动为乡 详情
本报讯(记者 曹欣怡)近年来,运城市中心医院驻万荣县万泉乡荆村工作队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深化医疗帮扶、推动民生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医疗行业特色的乡村振兴帮扶路径。 党建领航聚合力。以“党建+义诊”“党建+民生项目推进”为载体,将组织生活与义诊服务、项目推进深度融合。同步健全长效机制,实行“专家+村 详情
□ 谢 佳 麦浪翻涌、蝉鸣渐稠。走进高台县合黎镇,一排排崭新的农房错落有致,标准化的养殖小区里牛羊成群,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今年,该镇创新推行“差异化分类、规范化管理、精准化定岗、信息化对接”和积分管理综合考评党员“四化一评”农村党员管理模式,引导农村党员在乡村振兴中亮身份、作表率,走出了 详情
杨 杰 一颗红草莓,照亮乡村振兴路。巧家县马树镇的实践生动证明,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从最初165亩的试种到如今的2.5万亩规模化种植,从单一种植到全产业链发展,马树镇的草莓产业蒸蒸日上,其成功经验值得深入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马树 详情
□王一 陈艺 ●在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下,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已然成为广袤乡村塑造精神家园、凝聚发展共识的重要支撑点 ●以红色资源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突破了传统乡村产业的发展瓶颈,更创造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红色实践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强调“把红 详情
井晓娟 本报记者 张洋 五月的关中平原,暖风拂过三原县陵前镇的千亩樱桃林,串串红玛瑙般的果实压弯枝头。在三原县第七届樱桃采摘节现场,果农徐坤正忙着将刚摘下的樱桃装箱,他黝黑的脸上挂满笑容:“这一箱箱樱桃,都是咱的‘致富果’!”从300亩到2.37万亩,从零散种植到产业集群,小小樱桃见证着三原县陵 详情
黄庆文在种植基地检查茶树长势。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龙融心 摄 地派镇位于龙门县西北部,草木灵秀,山高林密。这里海拔高,负氧离子丰富,雨量充沛,是茶树的绝佳种植地。地派山茶已有120多年历史,在龙门县久负盛名,地派山茶制作技艺还被列入惠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地派 详情
本报讯 (通讯员 王树斌)近年来,宜君县彭镇彭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立足彭祖养生文化和中医药产业基础,积极探索“中医药+康养+旅游”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径。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村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2024年收入突破60万元,带动百余户村民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 详情
三峡日报讯(记者方勇华、通讯员陈丹丹)近日,土老憨橘醋系列产品成功通过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成为国内为数不多实现从原料种植到终端酿造全过程获得认证的有机健康食品。 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近年来,宜都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理念,以有机产品认证为突破口,通过政策扶持、技术赋能、品牌培育等举措,将有机产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