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的公示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16日6公告

  109 王 琦

  110 王黎君

  111 邓小岚

  112 甘公荣

  113 古清月

  114 左允甘

  115 叶德奕

  116 田丽超

  117 尼玛次仁

  118 吕明玉

  119 刘秀祥

  120 刘春芝

  (上接第五版)

  109 王 琦

  王琦,男,汉族,1969年4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长春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西安桥外休养所军休干部。

  王琦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盲文并完成中医针灸和按摩学习,成为一名军医。30多年来,他热情为部队官兵服务,为驻地群众开展义诊。

  1986年,王琦在一场战斗中受到重伤,双目失明,左耳震聋。他攻克生活自理难关,克服病痛影响,刻苦学习盲文,考入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学习中医针灸推拿专业,出版了《伤筋错骨临症推拿》《软组织伤病》两部医学专著,研制的野战便携式软组织损伤治疗仪和智能型语音导航治疗仪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并荣获全军科技进步奖。

  作为一级伤残军人,王琦可以住进荣军院,但他主动放弃了相关优抚待遇,选择到干休所工作,热情为部队官兵服务,为驻地群众开展义诊,累计为5万余名官兵和群众解除病痛。他坚持学习心理保健知识,在针灸按摩的同时开展心理疏导。尽管身体内残留的7块弹片导致王琦头疼发作的频率越来越高,严重时每晚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但他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每天奔波在为患者治病的路上。

  王琦不断为残疾人群体奔走呼吁,他倡议地方医院免费为盲人体检,推动全省建设10家“光明影院”,开展盲人听电影、听书等活动,帮助2000余名盲人圆了夙愿。他发起成立了全国首家盲人公益性组织“长春市盲人志愿者服务站”,累计为福利院老人、劳动模范等义诊按摩1500余人次。他义务为无业盲人开办培训班,定期传授按摩和针灸推拿技术,协助180余名盲人就业。他经常自掏腰包帮助生活比较困难的盲人家庭及残疾人、低保户家庭渡过难关。王琦还关心国防建设,多次应邀到学校、军营作报告,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筑梦军营。

  王琦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2次,荣获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吉林楷模”等称号。

  110 王黎君

  王黎君,男,汉族,1954年12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经济开发区润泽粮油有限公司经理。

  王黎君坚持投身慈善事业,先后拿出1200余万元爱心助学、扶贫帮困,累计帮扶20余所学校、5000余名贫困学生,资助困难群众2000余户,以爱心善行谱写中华传统美德之歌。

  1996年,固原地区遭遇旱灾,原州区彭堡中学20名贫困学生面临辍学。王黎君听到消息后,第二天就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情况,给每个孩子送去学杂费和学习用品,孩子们新学期如愿返回了教室。在宁夏育才中学,他一次就资助200名贫困生,对考上大学的学生还持续资助学费和生活费。每年“六一”儿童节,他还准备慰问金和文体用品去看望周边农村的孩子。40余年来,王黎君持续资助固原23所中小学校5000多名学生。2018年9月,他对泾源县、隆德县、彭阳县和原州区等62名环卫工人家庭的大学生进行资助。王黎君不仅大力帮助自治区的贫困孩子,还把爱心传递到其他地方。广西运赖小学校长听说王黎君是助学帮困的“热心人”,便打来求助电话,他先后与该校42名贫困学生建立长期资助关系。日常生活中,王黎君也乐于助人,在医院看到原州区官厅乡一个农民的孩子得了急病,凑不齐住院费,便替这个素不相识的人交了费。

  2007年底,王黎君当选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闫堡村村委会主任后,自掏腰包为村里打机井、修水泥路、盖戏楼、安装自来水,为住在危房中的孤寡老人盖新房。他每年春节都要到贫困户家中慰问,累计达3000余户次。如今古稀之年的王黎君,扎根固原,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公益事业上,多年来一直过着俭朴生活。

  王黎君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宁夏回族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被授予宁夏回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111 邓小岚

  邓小岚,女,汉族,1943年12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音乐教育志愿者。

  邓小岚始终把马兰村当作自己的故乡,退休后奔波在北京和马兰村之间,进行义务支教。18年间,她为村里修建了校舍,教山里娃学音乐,带领孩子们走出大山,登上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大舞台。

  2003年,邓小岚回马兰村扫墓,开始关注那里的儿童音乐教育。2004年,61岁的邓小岚号召兄弟姐妹捐款4万元,把村上4间破旧的小学教室翻盖成7间新校舍,还从亲朋同事那里募集乐器,义务担任马兰村小学专职音乐老师,教孩子们唱歌、弹奏乐器。孩子们的命运就此改变。2006年,马兰小乐队正式组建,邓小岚领着孩子们到北京、上海等地演出;2013年,70岁的邓小岚在马兰村成功举办了首届马兰儿童音乐节;2015年,邓小岚亲自设计、自筹资金,把小学旁边的荒土坡打造成了一座三层的梦幻小城堡。山里娃的梦想化作邓小岚的坚持,她先后培养了200多名学生,很多读了大学,其中有10余人在大学学习艺术专业或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

  邓小岚十几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改变了大山孩子们的成长轨迹。2021年9月,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相关负责人到马兰村小学选拔合唱队员。从接受任务到开幕式只有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邓小岚与孩子们一起学演唱、学希腊语,每天进行5个多小时的高强度合唱训练。举世瞩目的冬奥会开幕式上,44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以纯净、空灵的天籁之音,用希腊语完美演绎了奥运会会歌《奥林匹克颂》。观众席上的邓小岚,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2022年3月19日下午,正在马兰村筹备音乐节的邓小岚突发脑血栓,经医治无效,于3月21日23时48分平静离世,享年79岁。

  邓小岚荣获河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被追授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

  112 甘公荣

  甘公荣,女,汉族,1959年1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巾帼志愿服务协会副会长。

  作为开国将军甘祖昌和“老阿姨”龚全珍的女儿,甘公荣身上镌刻着父母伟大人格的深深烙印。她不仅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公益事业中,还带动家人积极参与其中,用实际行动传承好家风。

  初中毕业时,甘公荣把上高中的机会让给别人,自己选择务农。后来,她被分配到县电影队工作,她跟着放映队跋山涉水、走村入户为群众送去精神食粮。在县工商银行做储蓄员的10余年间,她经手了数亿元人民币,从未出现差错。2001年,全国金融系统改制,她向组织提出内退,回家做起家庭妇女。2011年,龚全珍工作室成立,甘公荣一边协助母亲与群众谈心解惑,一边带领志愿服务队开展活动,还设立阳光小屋,关爱60余名留守儿童。2013年底,龚全珍爱心救助基金会成立,甘公荣积极参与爱心救助基金会的日常管理、帮扶群众等各项工作,并积极推动基金会帮扶困难大学生。截至目前,爱心救助基金会共筹集资金170余万元,帮助困难群众1000余名。

  甘公荣把公益事业当作人生的第二个战场。除了参与龚全珍工作室和龚全珍爱心救助基金会的各项事务,甘公荣个人帮扶资金达15万元,累计推动筹集“红领巾营地”“爱心帮帮团”等助学扶困项目资金达400余万元。她关爱留守儿童,扶助困难家庭,在莲花县建立了10个“童伴妈妈”项目点。她带动家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开展红色宣讲,用实际行动传承好家风。2013年起,甘公荣担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外聘教师,讲述父辈感人事迹千余场;被南昌大学聘任为龚全珍研究生支教团指导老师,担任“赣鄱红色娘子军”“江西好人示范宣讲团”成员。

  甘公荣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江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113 古清月

  古清月,女,汉族,1980年4月生,中共党员,空军工程大学某学院副教授。

  古清月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起成立“金色哈达”爱心助学团队,连续16年帮扶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成长成才,将捐资助学、帮教带教、军民共育融合推进,得到当地政府部门和少数民族群众的高度赞誉。

  搭建捐资助学连心桥。2007年,古清月来到青海,看到孩子们艰苦的学习条件,心里百感交集,从此埋下了爱心募捐的种子。她发动亲友同事一起资助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宣传倡议和募捐活动20余次,捐资50余万元,结对帮扶特困学童100余名,捐赠桌椅床柜、教具文具、被褥衣物3000余件(套)、电脑20多台,捐建电教室1间、取暖锅炉2套,改善当地教学条件。2015年,古清月积极协调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为罹患先天性“脊髓低位栓系”疾病的12岁藏族女童实施手术治疗,并通过募捐解决全部医疗费。

  传播扶志强智正能量。古清月先后邀请20余名藏族师生走进军营实地交流学习,组织官兵录制千余期汉语红色故事,为藏族学生营造良好语言学习环境。2018年起,她每年培训2批研究生、青年教员赴藏区小学帮教带教。10年间,帮助69名藏族青少年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其中63人取得大专以上学历,让读书改变命运成为当地藏族同胞的普遍共识。

  探索军地联动新模式。古清月积极促成帮扶的藏族建设塘小学与西路军红军小学联合,共建红色教育、师德师风培育“双基地”平台,使“金色哈达”成为空军工程大学思政课程建设的特色名片。近年来,她组织专家教授、人大代表赴多地藏区开展国防教育、科普讲座50余场次,组织受助学生参加“传承红色基因大家谈”、“放飞蓝天梦想”春蕾夏令营等活动,在学生心中深植爱国崇军情怀。

  古清月荣获全国拥政爱民模范等称号,被空军评为拥政爱民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114 左允甘

  左允甘,男,汉族,1943年10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纪委原副书记。

  左允甘热心慈善事业,义卖书画作品,倾力助学助残,帮贫困学子圆“大学梦”,助残疾人家庭圆“安居梦”,以一颗热情的心和一次次行动,尽己所能感化、带动周围的人。

  2006年,即将退休的左允甘思考着如何做到对学生的资助“长流水,不断线”,爱好书画艺术的他,想到了书画义卖捐资助学。2007年,他推动成立了“宁德蕉城乐善助学促进会”。助学促进会成立以来,左允甘将创作的800多幅书画作品进行义卖,募集善款近700万元,共资助宁德市蕉城区、周宁县1775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帮助20多名特困学子解决困难。左允甘的赤诚之心吸引、感染了许多爱心人士,许多企业家或出钱或出力,纷纷对贫困学子伸出援手。

  左允甘曾担任福建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牵头实施了农村贫困残疾人“安居工程”。2015年,因年龄原因,他不再担任常务副理事长,以爱心志愿者身份继续参与“安居工程”。为了摸清农村残疾人无房户实情,多渠道筹措资金,2007年以来,他和基金会其他成员一起,不辞辛劳,深入福建省50多个山区县、400多个乡镇村,了解残疾人家庭困难情况。左允甘为残疾人“安居工程”建设捐献了600多幅书画作品,多次组织动员福建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积善书画院的书画家创作,先后8次在福州、香港等地开展义卖活动,共募集善款860多万元。10多年来,帮助9500多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圆了“安居梦”。左允甘还牵头组织开展关爱残疾儿童行动,每年“六一”儿童节向残疾儿童发放学习生活用具、营养食品等“爱心大礼包”。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左允甘克服视力障碍和腰痛困扰,创作了60多幅书画作品,发动义卖,在大家的支持下,最终筹措了20万元善款捐赠给了抗疫一线。

  左允甘荣获福建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115 叶德奕

  叶德奕,男,汉族,1969年9月生,中共党员,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周宁县供电公司装表班班长。

  从普通电力职工到全国劳动模范,在助人为乐路上,叶德奕坚持“长跑”,勇毅前行,用真情抒写人间大爱。

  从1992年至今,叶德奕先后为80多个孩子提供免费吃住。这些孩子中有来自单亲家庭的,有家庭困难的,有留守的,也有的是孤儿。最多时,家里同时住着11个孩子。叶德奕先后资助了60多个学生,其中有30多个是外地学生。在叶德奕陈设简陋的家中,有一个装满他30年来各类助学汇款单收据的抽屉,这些汇款单少则几十元,多则数千元,而汇款对象都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他对这些孩子疼爱有加、慷慨解囊。

  生活上,叶德奕对自己十分“抠门”。他全年穿着工装,唯一一套西服还是10年前为了去北京领奖而买的。他是一名马拉松爱好者,却舍不得买运动鞋,经常光着脚跑步,朋友们称他为“赤脚大仙”,他却说:“一双长跑运动鞋动辄几百元,光脚跑可以省下不少钱,就可以再多资助一些学生。”

  2004年,在为周宁县李墩镇黄埔敬老院检修线路时,叶德奕遇见了年过八旬、生活不能自理、曾有过轻生念头的叶志岱老人。从此以后,叶志岱和敬老院里的其他老人成了叶德奕心头的牵挂。闲暇之余,叶德奕常到敬老院陪伴老人,给他们按摩、做饭。为改善老人们的生活条件,叶德奕自费为敬老院添置了洗衣机、电视机、电热毯等物品。在敬老院,只要提及叶德奕,老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

  “大‘家’好了,小‘家’才会更好”是叶德奕从事志愿服务秉持的初心。自2003年注册成为志愿者以来,他尽全力助人,工作以来仅有的两次请休年假,都是因为他要以志愿者的身份赶赴灾区救灾。在叶德奕的影响带动下,国网宁德供电公司专门成立了“德奕志愿服务队”。

  叶德奕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福建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16 田丽超

  田丽超,女,汉族,1986年10月生,无党派人士,天津市宝坻区阳光福乐多养老院院长、阳光福乐多助残就业基地院长。

  田丽超先后创办助残就业基地、“爱心助残帮帮团”,帮助智力残疾的孩子学会自理,鼓励他们自食其力、自立自强。她就像冬日的暖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温暖着这群“折翼天使”的心田。

  2019年,田丽超积极筹建阳光福乐多助残就业基地。她与宝坻区博爱学校(特殊教育学校)联系,每年从毕业生中选取家庭困难的孩子,挨家挨户走访,有计划地接收这些孩子到基地。基地对这些孩子实行全天候照料、免费服务,有效减轻了孩子们家庭的负担;定期请来培训老师,免费训练技能,提高孩子们自立能力。为促进孩子们的成长,田丽超先后在天津市宝坻区口东镇老庄子村、新开口镇江石窝村、潮阳街道乔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洗衣和理发两个免费服务项目,推广以残助残,引领这些残疾孩子为孤寡残疾老人和失独群体免费洗衣、理发,在劳动中收获成就感和满足感。她还推动成立“爱心助残帮帮团”志愿服务社,组建了25支队伍,开展多项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接触了不同的社会环境,探索了更多的领域,内心更加积极阳光,生活也更有奔头。

  不论是洗衣房还是手工工作室,总能看到孩子们忙碌的身影;不论是拖布加工还是洗衣粉包装,孩子们总是在认真勤恳地做着这些细碎的工作。时间久了,大部分的残疾孩子都掌握了一技之长。田丽超经常从早上5点半起床开始忙碌,一直到半夜12点才能休息。但她总说,看着孩子们开心的笑脸,听到孩子们亲切地叫“大姐”时,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田丽超荣获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天津市道德模范等称号。

  117 尼玛次仁

  尼玛次仁,男,藏族,1978年10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江洛康萨社区副主任。

  尼玛次仁积极投身社会福利事业,成立儿童福利院,先后收养27名孤儿,教导他们报效祖国、关爱他人。他常年开展党的政策、健康科普和环保理念宣传,慰问帮扶困难群众。

  尼玛次仁年少时父母相继离世,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左邻右舍的帮助下长大成人,深知孤儿需要社会更多的帮助和关爱。2007年,经营了几年旅游客栈的尼玛次仁,决定将日喀则需要帮助的孤儿接到自己家中抚养。他骑上摩托车,深入偏僻的农村和高海拔牧区,寻找并陆续收养了27名来自桑珠孜区、江孜县、仁布县等地的孤儿。2008年,经日喀则市民政局批准,尼玛次仁成立了日喀则诺倍儿童福利院,孤儿们受到了良好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16年来,一批批孤儿从福利院走出来,在各个行业中发挥着光和热。

  尼玛次仁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3年至今,他的宣讲足迹遍布日喀则18个县区、上百个乡镇。尼玛次仁发起成立西藏自治区防治艾滋病协会,开展关爱艾滋病感染者工作,作了数百场防治艾滋病科普宣讲。2023年,在日喀则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尼玛次仁发起成立日喀则市年楚河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并自筹资金开展了多项环保公益活动。他在每年春节、藏历新年等时间节点,积极募集各类生活物资慰问帮扶困难群众,累计投入资金达50余万元,受益对象3000余人次。

  尼玛次仁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西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118 吕明玉

  吕明玉,女,汉族,1974年4月生,中共党员,国网威海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五级职员。

  吕明玉在半年内先后捐献造血干细胞和淋巴细胞,从救助一个人到帮助一群困难学生,爱心之旅从自发到自觉。她带起一支共产党员服务队,倾情关爱老人,帮扶困难家庭,用爱心和行动润染生命底色、党员本色。

  2011年1月14日,吕明玉接到威海红十字会的电话,被告知她的血样和江苏一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吕明玉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捐献。在山东省立医院,吕明玉的血液在体外循环1.1万毫升,相当于将全身血液在体外循环了3遍,才最终采集了11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过程近5个小时,由于钙流失严重以及抗凝剂的作用,吕明玉的多个部位出现了麻木抽筋的症状。2011年9月29日,吕明玉再次接到医院电话,被告知那位江苏患者的免疫力突然下降,急需淋巴细胞来救命。此时,吕明玉还在康复期,间隔时间不久连续捐献,家人十分担忧,她也有些犹豫,毕竟孩子还小,两边的老人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但思索再三,吕明玉毅然决定——“救人救到底”。她再次说服家人,第二次赶赴济南,为那位陌生人捐献了64毫升淋巴细胞混悬液。

  2016年初,吕明玉得知女儿同学牛煜森的爸爸因意外事故造成胸部以下高位截瘫,妈妈离家出走,奶奶患病瘫痪在床,一个好端端的家庭陷入了困境。从此,吕明玉把牛煜森当作儿子一样看待,从小学到初中,每次家长会,她都是代表两个孩子的家长,平时买学习用品、衣物、零食,都是双份的。多年来,吕明玉通过捐款捐物、倾情陪伴、心理疏导,帮助8名家庭困难的孩子走出困境、完成学业,并带动同事、志愿者们帮助290个孩子圆梦。

  2021年,吕明玉担任国网威海供电公司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在工作之余,她带领635名队员收集独居、空巢、失能老人信息2858条,并建立助老档案,与其中的困难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先后600余次为46家敬老院、233个困难家庭送温暖、送知识、送健康,惠及老人4万余人次,实现了老年人需求与助老服务的高效对接。

  吕明玉荣获山东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119 刘秀祥

  刘秀祥,男,汉族,1986年3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教师。

  刘秀祥曾因“背着母亲上大学”的事迹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乡教书育人,扎根山村10余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各界对他的关爱。

  刘秀祥4岁时父亲病故,哥哥姐姐不堪重负先后离家出走,母亲因无法承受家庭变故罹患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他一边不离不弃照顾母亲,一边打工求学。经过不懈努力,2008年刘秀祥考上了临沂师范学院,带着母亲继续自己的求学路。毕业后,许多企业听闻他的事迹,向他敞开大门,但刘秀祥选择回望谟县做一名乡村教师。刘秀祥说:“一个人好并不算好,让家乡更多的弟弟妹妹改变命运,走出大山,摆脱贫困,那才叫作真的好。”

  回乡后,为解决“弟弟妹妹”没钱上学的后顾之忧,刘秀祥发起了“助学走乡村”公益行动,利用周末和假期,骑着摩托车走村串寨,四处劝学。10余年间的家访,刘秀祥骑坏了8辆摩托车,摔倒摔伤了无数次,走遍了望谟县所有的村庄,先后将1800余名孩子劝返回校。刘秀祥联系各界爱心人士捐资助学,建立资助对接档案,为贫困学子消除后顾之忧。

  2013年,刘秀祥开始担任班主任。有一年,中考总分是700分,而这个班级进校最高分仅258分。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他坚持“一个都不放弃,一直都不放弃”的原则,带领全班47名学生全部考上了大学。2018年,刘秀祥调任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当时该校本科上线只有50多人,经过5年努力,本科上线达到658人,上线提升率居黔西南州第一。孩子们考上了大学,刘秀祥又继续为他们奔走筹款,解决他们大学期间的生活费用,帮助他们继续完成学业,毕业以后近半数返乡成为大山的建设者。

  刘秀祥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最美教师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120 刘春芝

  刘春芝,女,汉族,1940年12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桃林村村民。

  刘春芝心怀大爱,义务到兴寿镇桃林村烈士陵园守陵,她美化陵园环境,挖掘烈士史料,讲述革命烈士光荣事迹,将英烈精神深深镌刻在每位参观者的心中。

  桃林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三个不同时期,出现过18位烈士,他们中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只有17岁。1990年,刘春芝担任桃林村党支部副书记,她注意到烈士纪念碑年久失修,就向村党支部书记建议修建烈士陵园。在原昌平县民政局帮助下,迁移烈士纪念碑,并修建了桃林村烈士陵园。2007年,刘春芝年事已高,不再担任桃林村党支部副书记职务,主动申请负责烈士陵园的看管、维护和讲解工作。为了提高讲解水平,刘春芝查阅了许多书籍资料,悉心搜集整理烈士信息,并走访村民了解桃林村革命历史。每到清明、“七一”、“八一”、国庆等重要节日,刘春芝都提前做好接待准备工作,为大家参观烈士陵园、学习烈士事迹营造良好的环境。她接待过的祭扫者中年龄最大的90多岁,最小的只有6岁。这些到陵园祭奠烈士的人年龄、身份都不一样,想听的内容也不一样。年长者愿意回忆过去,年轻人喜欢听战斗故事,小朋友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针对不同的听众,刘春芝设计了不同版本的讲稿,让讲解内容和风格精细化,更好适应他们的需求。刘春芝每天守着烈士们的英灵,向人们一遍一遍地讲述他们的英雄事迹,仿佛一次次在和他们对话,讲到动情处,刘春芝经常热泪盈眶。

  10多年来,刘春芝已为5万余名参观人员进行了义务讲解,被年轻党员亲切地称为“昌平党史活字典”。随着年龄的增长,刘春芝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为了让烈士事迹代代传承,她手把手培养接班人,慢慢交出了义务讲解的接力棒。但是只要陵园有需求,刘春芝就会毫不犹豫前来讲解。

  刘春芝荣获首都道德模范等称号。

  (下转第七版)

人民数据库    |    联系电话:010-65368285    |    邮箱:data@people.cn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 1997-2024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