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流也要讲科学(纵横)
林上军
【人民日报2025-01-135评论
【字号:加大还原减小

  新年伊始,浙江宁波象山港放流平台正式启用,平台面积5000平方米,水域面积200平方公里,广泛覆盖周边海域,为科学放流与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物理支撑。该平台还将常年对社会开放。

  搭建相应的放流平台,倡导“科学放流、公益护海”,促进人与生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助于生物多样性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法治社会建设。

  人工增殖放流指用人工方法直接向海洋、江河等天然水域投放或移入渔业生物的卵子、幼体或成体,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

  日常生活中,不少地方形成了放生习俗,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各种放生活动有增无减,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潜在风险。

  就增殖放流本身而言,好处不少。比如,能够恢复已经衰退的水生生物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再如,可以为渔民增加收益,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水产品,巩固和扩大海洋伏季休渔等管理制度的成效,提高社会各界的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等等。

  同时也要看到,以前因为没有规范化的放流平台,放流行为随机性、随意性比较大,效果有时也不理想,甚至有不能放流的生物种群混迹其间,不乏“好心办坏事、善心得不到善果”的案例,有的还触犯野生动物保护法、生物安全法、渔业法等法律法规。

  搭建平台意义深远,不仅方便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放流活动,有效规范放流行为,还能通过科学放流,提供高质量、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提升公众的海洋保护意识。

  放流是维护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的重要举措,实施科学放流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随着一系列平台的搭建和放流知识的普及,再加上先进技术和手段监测的运用,相信科学放流会越来越有成效。

  (摘编自《浙江日报》,原题为《科学放流,需要这样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