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检索

数据时间:

标题:

正文:

分类:   

促进文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有效路径

向 艳 黄 科

  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打破要素配置瓶颈、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的关键之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指出,“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该文件明确将数据、技术、土地、资本、劳动力五大要素纳入市场化配置框架,为文化要素市场提供基础性指导。 详情

日期: 2025-04-11

学术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建设的实践思考

  □邱思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尤其随着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愈发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要顺应数字化这一时代变革,主动求新。为此,各高校应立足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通过数字化建设创新思政育人内容、方法和载体,多维度提升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思政教育工 详情

日期: 2025-04-11

学术探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向

  □张国鹏  “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为高校思政教育指明了新路径,同时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红色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蕴含极为丰富的哲学理念、价值观念、优良革命传统、伟大革命精神,是建设“大思政课”的关键内容。因此,高校应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贯穿高校“大思政课”建设。  强化文化资源的开 详情

日期: 2025-04-11

筑牢教育强国思政引领力

  □ 李梦园 张琳琳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提出,我们要“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从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的首次提出,到《纲要》的再次强调, 详情

日期: 2025-04-11

以务实之风戒除形式主义

  杨宏伟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面对新征程上的风险考验,我们要聚焦实际问题,以务实作风、踏实举措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筑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根基。  力戒形式主义,以实干永葆政治本色   力戒 详情

日期: 2025-04-11

【光明时评】强化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

  作者:金雪飞  《光明日报》( 2025年04月11日 02版)  【光明时评】   清明节期间,宁夏固原千名学生徒步百里祭英烈引发众多媒体关注。作为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众多师生参与其中,深刻体悟先辈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将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铭刻于心。可以说,一场百里徒步,就是一场极具实践意义的 详情

日期: 2025-04-11

求真是调查研究的生命

  □ 张翔兮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面临世情国情转变的战略抉择,是我们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的关键一招,是我们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有力举措。“求真”在调查研究中尤为重要,可谓是调查研究的“生命”。  “ 详情

日期: 2025-04-11

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杨建毅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我们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懂政理、明学理、通事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教师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要坚定理想信念。思政课教师要充满自信、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自身就必须拥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 详情

日期: 2025-04-11

办“三尚”教育 育“三有”新人

——东阿县实验高中深化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

  □王士军  东阿县实验高中立足县域实际,以“尚真、尚实、尚活”为核心理念,构建了一套兼具文化深度与实践广度的思政教育体系。该校通过文化浸润、课程改革、师资强化与区域联动四大路径,探索出一条县域高中特色化思政教育的新模式,为新时代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文化为魂:筑牢思政教育的价值根基  东 详情

日期: 2025-04-10

明确“五同”指向 以思政之力汇聚青春力量

  □ 黄成亮  2024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强调,“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希望你们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高等院校和青年大学生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 详情

日期: 2025-04-10

用好用活红色家书 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红色家书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与亲友交流情感、交换看法、交互信息的亲笔信件,记录着他们在特定环境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承载着共产党人崇高的社会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及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而思政教育作为学生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沟通心灵 详情

日期: 2025-04-10

紧扣“一体”关键词抓创新人才有效供给

  □ 张芳娟  当前,湖北正深入实施战略人才力量“十百千万”行动。实现创新人才的有效供给,关键在于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以人才集聚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强化创新链“载体”  强化创新链载体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更是重构生产力基因的战略选择。当数字孪生、区块链、元宇宙等新兴技术持续 详情

日期: 2025-04-09

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刘俊 李洪亮  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把稳乡村文化振兴方向之舵,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持续推进乡村文化治理指明了实践路径。  深刻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文化 详情

日期: 2025-04-09

筑牢文化力量根基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引领力

  ■ 谢丹 汤瑜心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力量根基”不仅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种形态在思政课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更指明了新时代以文化赋能思政课守正创新的目标导向和实践路向。面对新形势新 详情

日期: 2025-04-09

高校思政课教育数字化创新发展的三大逻辑

尤云弟 刘冰燕

  数字技术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持续推动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模式发生深刻变革,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为积极应对数字化时代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特点、新形势,高校思政课需积极探究数字化与思政教育间的平衡点,在价值逻辑、技术逻辑和发展逻辑三者相统一中加以整体理解和把握, 详情

日期: 2025-04-09

学术探讨|历史传承视域下民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路径

  □赵金港  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传承与创新的碰撞,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民俗文化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探寻民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挖掘其传承与发展的路径,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动力。  民俗文化: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  民俗文化是乡 详情

日期: 2025-04-08

坚持“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

  □ 朱大鹏 张晴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且充满活力的伟大民族,中华文明是绵延不断且持续更新的伟大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性质又 详情

日期: 2025-04-08

推动党的作风持续向好

  李振佑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必须经常抓、长期抓”。从严治党从来不会一蹴而就,作风建设必须久久为功。我们必须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才能不断地以作风建 详情

日期: 2025-04-08

维护历史真实 守护英烈荣光

  ■王凤仙 徐家林 英烈,是一个国家的精神灯塔。山河无恙,因无数先烈前赴后继、抛洒热血;国泰民安,因万千英雄舍家为国、奉献生命。“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新形势下,要重视维护历史真实、守护英烈荣光。 第一,以研为本,夯实理论根基。 围绕英烈精 详情

日期: 2025-04-08
实践与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的进路建构

  朱宏胜  圈层结构理论最早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圈层结构理论的结构形态可以抽象地描述出行为主体在某些相对固定的圈群范围内进行交互活动时所呈现的态势。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网络原住民,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交活动呈现明显的“圈层化”倾向,他们每天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圈群间切换和游走,完成信息的交换和思 详情

日期: 2025-04-08
人民数据库    |    联系电话:010-65368285    |    邮箱:data@people.cn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 1997-2025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